锻件表面磁痕分析

1.出现的问题

某厂生产的12锻件机加工成品中经荧光磁粉探伤后发现8件表面磁痕(在不同表面发现多处轴向细长磁痕)。该产品的主要生产流程为低碳合金结构钢棒经自由锻-粗加工-超声波探伤-半精加工-渗碳-淬火-精加工-磁粉探伤。 产品微观淬火组织比较均匀,品粒度为ISO标准8级。

2.磁痕分析

通常磁痕的产生有可能为如下质因磨削裂纹、材料白点、淬火裂纹、锻造裂纹、非金属夹杂。根据磁痕的外观形状、分布就可以初步分辨多数的原因。

2.1 磨削裂纹

当砂轮和工件接触面较大、砂轮过钝、进给过大、工件冷却不当时,将致使工件表面各部位磨削应力变化较大,促使工件渗碳层的压应力状态受到严重破坏,工件表面由压应力状态转化为拉应力状态,当应力超过工件本身的强度极限时,零件表面会产生裂纹。它的特点是裂纹细窄、多垂直于磨削方向。该凸轮锻件表面磁痕的分布比较分散在热处理后的梢磨表面和热处理前的车加工表面都存在磁痕,则可以初步排除磨削造成裂纹的可能。

2.2白点

白点是过氢在钢中特别是在热轧和锻压合金冷却后,析出积聚而产生的内部开裂。白点大多分布在大型轧材或锻件的近中心或离表面一定距离处,往往成群出现。磁粉探伤发现的白点是其横断面,即细小的裂纹裂纹边缘呈锯齿状。白点对钢材的机械性能影响极大,厲于不允许缺陷。白点的磁粉图形呈幼虫状或断线状,开裂中部粗大,两端尖细因而积聚磁粉浓厚而紧密,这显然细长磁痕不符。

2.3淬火裂纹

如果钢件过热,奥氏体长大。淬火中产生的粗针马氏体会相互碰撞造成应力集中,产生横向裂纹。淬火中零件表面受拉应力中心受压应力;此时一种情况是裂纹在零件的表面,一般较深、较粗。但是本产品晶粒度 良好达到ISO标准8级,显然不是过热。当零件形状比较复杂时,在转角、沟或加工尖角处也容易产生裂纹。然而在本案例中磁痕在工件平坦的表面大出现, 则至少说明有除形状之外的内因。

2.4锻造裂纹

锻造工艺不当如加热冷却温度控制不好、操作不正确、工件凹陷折叠等原因造成裂纹一般比较浓密淸晰,或折或弯曲。金属在锻造过程中发生流变因各部分受力变形程度不同,产生的裂纹经常与钢锭内部缺陷有关。如锻坯皮下有气泡时易形成锻造裂纹这种锻造裂纹常出现在锻件表面,在工作中比较容易发现;又如锻坯上存在缩孔或夹杂物时,也容易造成锻造裂纹,缩孔形成的裂纹一般较长出现在锻件的心部,属于内裂,而夹杂物或夹层形成的裂纹细长,分布无规律,这种情况产生的概率比较小。如果裂纹产生的方向不巧即使超声波探伤也未必能全部查出。

2.5非金属夹杂物

轴状和杆状零件的非金属夹杂物的磁痕与发纹相像,一般呈直线状非金属夹杂物通常沿金的纤维方向分布与前面论述的细长磁痕比较相似。

3.复检

为了进一步分析磁痕产生的职因,又对实际产品磁痕附近的基材进行取样并作化学成分分析,另外还针对磁痕解剖取样进行电子探针分析。

3.1 化学成分检验

对从实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的结果。材料的化学成分大部分合格,但是其中S超标,这正指向了前述磁痕分析的非金属夹杂倾向。

3.2 电子探针分析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左边细条为磁粉探伤发现的缺陷,经过解剖取样抛光后,针对该缺陷区域进行能谱成分分析。右边显示所探点的化学成分。能谱分析测得该点的S = 35.07% ,Mn=53.86%,显然该缺陷为MnS非金属夹杂。

4.结论

通过对凸轮段表面的磁痕进行初步分析怀疑该处有可能为非金属夹杂物。随后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发现S超标。为了进一步确认缺陷的性质,经实物解剖取样通过电子探针分析,定得出磁粉探伤发现的磁痕为MnS非金属夹杂,即该批材料在炼制过程中S不达标。